保险业是经济社会的“减震器”与“稳定器”。“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保持稳健增长。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1—2024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达44900亿元、46957亿元、51247亿元、569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4.58%、9.1%、11.15%。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350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04%。
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成就?“十五五”时期保险业发展趋势如何?应该抓住哪些关键改革方向?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长期从事保险业方面教学和研究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锁凌燕。
锁凌燕:一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功能显著增强。从行业负债端来看,2021—2024年,原保险赔付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14%,超过同期保费增长率,提供风险保障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行业资产端来看,由于行业特别是寿险业深化保障型业务转型,中长期业务占比持续增长,保险行业积聚中长期资金的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8%,行业通过债权、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服务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凸显。一方面,近年来,保险业积极找准“保险姓保”的着力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保险保障需求,设计推出覆盖新市民、新业态群体、老年人口、学生儿童等特定群体全年龄段的包容性保险产品体系,特别是城市定制型保险等普惠保险“现象级”产品发展快速,保险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能见度”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保险业顺应发展规律、积极作为,布局“保险+”服务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商业保险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优势,促进消费者健康风险减量,提升医养服务可及性,成为社会保险的有效补充,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接受度”也显著提升。
三是数智化转型推动行业服务质效提升。近年来,保险公司加大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投入力度和应用范围。在面向客户一端,通过在网络平台嵌入智能模块、AI客服等,大大提升了保险服务质效。在内部经营一端,公司基于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提升投研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高运营、管理、合规等全流程各方面的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有力地支撑了保险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十五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您认为,“十五五”时期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有望在“十四五”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合理增速,居民收入持续提升,这将为保险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是人口老龄化为行业发展提供结构性机遇。“十五五”时期可能是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提升速度最快的五年,高龄化水平会进一步抬升,同时,老年人需求结构也会进一步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银发经济潜力巨大。保险业参与养老金融有两个重要的比较优势:一方面,保险可以提供终身年金化领取方案,在个人退休时作为领取安排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保险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风险保障,帮助消费者合理配置能够适应不同生命阶段风险管理需求的多元化保险保障计划,有利于降低养老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三是技术范式的革命性突破为行业开拓式创新提供基础。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还有大量潜在保险需求未能被充分满足。例如,在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中,只有约10%由保险业承担;带病体保险的产品供给不够充足,对特定群体的覆盖面比较有限;新市民、新业态人群数量持续扩大,但其金融需求大且分散、社保参与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商业保险保障尚不健全;虽然有诸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重要科技保险创新,但发展相对有限、尚未成势。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望为新型风险定价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助力保险业构建“预测-干预-保障”的主动风险管理体系,助力保险业更好地满足“未消费需求”。
当然,保险业也面临一些挑战。“十四五”期间,严格监管、以罚促改、惩前毖后的效果已经显现,但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内卷式”竞争致使行业价值创造有限,资产负债错配、利差损等风险滋生,股东行为失范、治理问题频发等,仍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锁凌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仍是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十五五”时期,保险业将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转型升级。
一是借助“报行合一”的实施,打破过去无序竞争的“囚徒困境”,真正有效降低渠道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率,破除“价格内卷”。
二是探索“保险+”经营模式创新,丰富行业功能内涵,拓展差异化竞争的维度,真正有效提升客户黏性和获得感。
三是通过持续创新,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多元化布局、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发展态势,为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服务。
四是借助数字化技术、风险减量管理等,提高业务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高普惠保险的可支付性、适度提高保障标准,惠及更多人群。
五是积极发挥在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服务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风险偏好不同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以更好补齐民生服务短板和保障空隙。
中国经济时报:“十五五”时期应该抓住哪些关键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锁凌燕:一是完善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长效机制。不仅要注重清理监管的真空和盲区、修正异化了的“创新”,还要更加积极地加快完善数据标准和信息平台等监管基础设施,推动数据共享,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引领和保障企业创新、发挥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保险企业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防范化解风险。
二是稳慎推进全球资产配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实现换挡,各类企业日益积极地探索海外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分享全球发展红利,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而统筹稳慎地推进金融“走出去”,使金融业有条件构建风险资产更为分散、包含多种避险资产的全球组合,有助于养老基金获得更为稳健的长期表现,这也有助于化解养老金融可能积累的脆弱性。
三是着力强化普惠服务能力。目前来看,大量的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群体,财务储备能力低、抗风险能力更低,保险业还要通过积极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质效,拓展对长尾市场的业务覆盖。bwi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