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安博体育江西省南昌市
首页幻灯2 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13876455555

新闻中心

白咖啡

公司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安博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金年会app官网种植技术培训十篇

更新时间:2024-04-03 10:51:59

  金年会app官网种植技术培训十篇为提升当地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科普服务乡村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带动群众脱贫致富,5月21-22日,某某市科协在某某镇河州村、江平镇黄竹村举办2019年“科普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百香果种植技术培训班,来自村精准帮扶贫困户及百香果种植户共70多名参与培训。

  培训班邀请某某市老科协副会长某某专家进行授课。专家从广西种植百香果概况、百香果种植前景、品种选择、基本种植流程、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并向群众派发200多份百香果种植技术资料,专家就百香果种植技术的致富经验进行交流,在培训现场,专家对学员们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耐心细致解答交流,学习氛围热烈浓厚。

  通过此次技术培训,使贫困户、种植户掌握新的百香果种植技术,有效提升村民的致富技能,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进一步推进我市百香果种植的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普及先进农业科技,全力推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我市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充分利用今冬明春农闲季节,全面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通过集中办师资骨干培训班、农业专家电视科技讲座、农业科技大集、农村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走村入户培训等活动,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让农业实用技术入村入户。通过培训让每个农户有一个种田明白人,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市培训人数要达到20万人以上。

  (一)市级师资培训班。主要培训县、乡师资骨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科技园区负责人、种田大户,培训200人(具体时间、地点、参加培训人数由市农委另行通知)。

  (二)县级骨干培训班。主要集中培训农民技术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南三县集中培训200人以上,县集中培训100人以上。

  (三)乡、村农业技术培训。要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特别要使种植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农民学懂、弄通所种作物的种植技术,至少达到每户都有一个种地明白人。

  (四)电视科技讲座。市、县电视台要开办专题节目,播放由市农委组织的知名专家农业种植技术及科技讲座。

  市级师资培训班11月中旬举办,县级骨干培训班12月上旬举办,自12月中旬到2012年3月份,开始进村入屯开展全面技术培训。

  按照《市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各地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培训内容,特别要征求广大农民对培训的要求,达到实际、实效、实用的目的。市级师资培训班的主要内容为:2012年市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意见;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大豆模式化种植技术;马铃薯大垄脱毒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及配方肥应用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及发展。

  (二)提高认识,迅速行动。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科技培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特别要把农业技术培训当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迅速掀起农民科技培训的高潮。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忻府区10万农户,33万多农业人口,是忻州市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奶牛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2004~2005年度我区实施的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专业、奶牛高效养殖技术专业和温室蔬菜大棚高产种植技术专业为培训内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省农业厅,把2004年度的“山西省农业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放在了我区奶牛养殖业发达的义井乡真檀村举行,这不仅是对我区农业部门的高度信任、对全区农业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区乃至全忻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促进。自承担这一项目后,立即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财政局、团委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统一培训机构,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了培训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二00四年~二00五年培训任务。现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对此项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区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阎林英为组长,农业局长周未田、财政局总会计师刘晋来、区团委书记李文田为副组长,高级农艺师、农业局副局长王建林为首席专家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由项目首席专家、各专业首席专家为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及海运学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技术组共有教师31名,都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培训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包点到村。参加项目实施的13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织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整个项目的实施单位两个,分别是忻府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西省海运职业技术学校,共设立培训教室6个,都具备电视、vcd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培训基地6个,其中玉米专业3个,蔬菜专业2个,奶牛专业1个。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了“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管理系统”软件,使得整个项目在核心农户挡案管理;教师、教材、教学管理安排;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汇综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我区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展开,其中玉米专业1500户、蔬菜,专业200户、奶牛专业300户。确保通过核心农户的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发展,结合“四个一”(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科技教材、每个培训点一张技术光盘)的发送,在2004年冬2005年春的农闲时节,首先在13个项目实施乡镇分别召开了由项目涉及村的支部书记、村长参加的科技培训进村入户动员会。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核心农户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教室授课和基地大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的方式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吸收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除培训2000户核心农户外覆盖普通农民3.5万户;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5次,其中玉米专业8次,培训农户2500户;奶牛专业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蔬菜专业3次,参加人数900多人次。玉米专业的培训以进村入户培训为主,涉及的54个项目村,平均进村1.8次,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200余次。农忙时节,有的项目实施村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核心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20余次。2005年3月17日从省农科院、农业厅蔬菜办请来专家在区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全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蔬菜专业核心农户200名、区农口有关科技人员、主要菜区的广大菜农共计人数800多人。2005年3月25日以4个奶牛养殖项目实施乡镇为单位,举行了奶牛高产养殖集中培训会,授课教师除了项目技术组的讲师外还请了市里的奶牛专家,300名奶牛养殖核心农户参加了培训,还有奶牛养殖村广大的奶牛饲养户,人数达450多人。在整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中,发放教材2300本、技术手册2000册、各种资料8000多份,科技光盘90余张;三是培训基地展示田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2005年9月8日、10日、13日、15日,我们先后组织奇村镇、播明镇、东楼乡、秦城乡、合索乡、解原乡等乡镇农民,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基地示范田观摩现场指导培训会,主要参观了:⑴卢野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共有56个示范品种,占地20亩;⑵项目单位和忻府区种子管理站共建的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3)项目基地和农业开发办共建的董村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0亩,30个品种示范;4)原种场玉米优良品种示范园。核心农户通过亲眼目睹了各个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玉米高效栽培各项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亲耳聆听了培训教师的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为巩固所学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观摩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人,这种观摩培训的模式用时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核心农户的一致好评。

  培训教材和资料除了省、市农业部门精心编辑出版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外,我们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专门印发了技术手册、农事明白纸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宣传单。针对我区实情和项目要求,共精选17项实用技术重点讲授推广。其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技术(3)玉品种优化技术(4)玉米化控技术(5)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6)玉米立体种植技术(7)玉米配方施肥技术(8)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奶牛高产养殖技术、:(1)奶牛品种改良(2)奶牛冷冻配种技术(3)奶牛高产养殖(4)奶牛疫病防治技术(5)奶牛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1)大棚水果栽培技术(2)大棚蔬菜栽培技术(3)大棚沼气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

  为了使“核心农户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金年会app、培训内容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及包点培训教师与各村干部对科技培训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各村农民具体情况和要求,有的村对核心农户进行了个别调整,有的村调整、增加了培训的内容。许多项目实施村通过前一阶段培训工作实施的进一步认识,对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奇村镇唐林村还专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协会,由协会根据农时、全村科学种田的需求联络、安排培训的具体事务。甜糯玉米种植户,成立了甜糯玉米协会,协会培训单位联合进行了甜糯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培训。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考核要求,我们投入一写经费设计开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软件”,对核心农户全部计算机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均受到了乡镇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了热线咨询电话,共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电线次,其中播明镇农民反映出苗后的玉米出现大面积的异常现象,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及时前往诊断,指导农民进行了补救措施。

  培训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及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和资金预算、决算一并报项目办公室审批列支。项目设立专帐管理,一支笔审批,统一开支范围,统一报销程序,统一费用管理,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技术材料,明白纸,购买培训器材,以及包村教教师讲课培训费补助,交通费用等。

  为了保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区农业局成立了监督考核小组,建立了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与技术人员签订了责任书,监督考核小组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通过与核心农户访谈和由核心农户填写评价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凡弄虚作假的,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核心农户的考核,由技术人员测评和全体村民评价,考核合格的发给绿色证书,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区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城郊蔬菜种植效益,促进玉米、奶牛、蔬菜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玉米、特色玉米、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2000名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更主要的出现了不少自己种田、养殖,又能在本领域提供相关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的农民经纪人。

  玉米专业核心农户孔中秀,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因地引种,高效种植甜懦玉米的技术。他自己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种植了甜懦玉米,同时还担任一个公司甜懦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个乡镇6个村近2000亩甜懦玉米的生产任务,带动一批核心农户推广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合理安排轮作,亩产值达1700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千元。还有核心农户崔玉卯凭着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承包土地300亩,合理选择品种、安排播期,全部种植甜懦玉米,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

  蔬菜专业核心农户赵黄科,担任着南城办事处新农村的村主任,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会的要求,认真学习种菜新知识,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科学种植蔬菜,效益稳步增长,他种植的温室,创下了亩收入28000元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茬口安排:按照温室蔬菜生产工艺流程,一年两大茬,西芹——西红柿两茬生产模式,西芹7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元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拉秧,对比前向年西葫芦一大茬生产,生产周期延长,西芹秋季和平病害少,西红柿采用冬春茬产量高,采收期长,效益较好。田间管理:蔬菜整个生产期管理全部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注重科学,实行配方施肥,西葫芦吊架,并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注重西芹、西红柿品质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前几年大肥大水,缺乏科学田间管理,随意盲目浇水、施肥、喷药,生产成本大下降,田间病害得到全面控制。赵黄科温室实种面积0.6亩,西芹产量3200千克,收入2560元;西红市产量4000千克,收入13800元,折合亩收入27933元,效果明显。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了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和其他核心农户的的带动下,全村逐渐缩减的温室蔬菜面积05年增加到24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亩收入达23000元,成为忻州市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忻府区曹张乡高村是我区奶牛养殖大村,也是奶牛核心农户最多地方一个村,核心农户秦俏平经营良源忻定奶牛场,存栏奶牛60头,其中产奶牛34头,过去每头牛平均日产奶16公斤,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04年成为核心农户以来,认真学习奶牛相关技术,从奶牛的配种输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到种植优质牧草都认真钻研,精心领会。通过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牛场的管理经营中,到2005年下半年,存栏奶牛从外部观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种方面也开始给每头奶牛建立挡案,杜绝过去的近亲繁殖,逐步使品种优化。饲料管理上以贮青为主,再加上搭配苜蓿粉和精饲料,产奶量逐月上升,每头牛平均日产奶达23公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同时牛场也形成一套“推良种、喂贮青、阶段养、标准给、科学管理”的科学饲养规程,管理上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严把母本关;二是抓防疫,严把抗病关;三是抓青贮,严把饲养关;四是抓方法,严把技术关。高村的奶牛养殖通过我们在这里建培训基地,无论是象秦俏平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是养3头5头的小户,养殖技术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为蒙牛、古城等国内几个大奶业集团的优质牛奶生产基地。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各类植物的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的生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园林园艺植物生产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植物组织培养》这一现代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技术含量和应用价值都很高,该课程的研究开发,无论对于农林高职园林园艺专业的建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实行产学研结合以及为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植物组织培养》是园林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针对农林高职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应当充分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应将其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服务生产一线;目标定位是使学生熟悉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相应的技能,培养从事园林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苗木销售与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为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认真的研究与定位,针对学生文化课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明确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根据农林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应以应用为主旨,根据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构造课程内容体系,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熟练地掌握一般技术和实用型技术,具备应用相应技术进行花卉、蔬菜、果树等良种快繁与无病毒种苗生产的能力。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将课程内容分为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器官培养及个体植物组织培养等三大模块。

  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模块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正确掌握常用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方法、外植体的选择、灭菌和无菌接种等一般技术。

  器官培养模块要求利用植物的茎尖、茎段、叶、根、花粉、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使其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中愈伤组织培养是器官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茎尖培养既能快繁,又能脱毒,是各类植物种苗生产的有效技术;花药培养是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的重要手段。以上三项组织培养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中的重点技术。

  个体植物组织培养模块园林类的不同专业侧重于不同个体作物的组织培养,对此,可灵活地进行取舍剪接。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有花卉、蔬菜、果树、树木、经济作物等个体植物的组织培养。

  以图表形象地说明问题,引用有实际应用的实例,以案例教学内容来强化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充分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现代性。

  三大模块对应的教学内容与时数(1)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模块:总论内容;教学时数15学时。(2)器官培养模块:总论内容;教学时数25学时。(3)个体植物组培模块:各论内容;教学时数20学时。

  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课程重点:培养方案设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处理、无菌操作等的理论根据和操作技术以及污染、褐化、玻璃化等组织培养易发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2)课程难点:培养方案设计、污染、褐化、玻璃化等易发问题的原因及控制措施。(3)解决的办法:第一,理论授课加强教学互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法、案例式、直观教学、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针对性;第二,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并增加实践的反复次数;第三,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实行个体化指导,因材施教;第四,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实践考核,以考促训;支持学生开展课余的组织培养实践操作活动,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展教学空间;第五,鼓励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培养方案,实施独立操作金年会app,具体可在实验实践课活动或课余时间中实施完成;第六,加强产学研结合,学生积极参与一项实验实训基地生产、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第七,开展丰富多样的各项组织培养技能比赛,以赛促练。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讲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然后过渡到器官培养,最后讲个体植物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即先基本、后综合,先易后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课程内容体系由总论开始,对组织培养的普遍问题分别讲述:实训室规划布局、组织培养设备和器材、配制培养基、无菌接种、驯化及组织培养应用原理,然后转入器官、无毒苗、花药花粉培养,最后转入花卉、蔬菜、果树、树木、经济作物等具体植物的培养。各论主要讲个体植物的培养方法,这部分内容以总论内容为基础,是理论内容的实际应用。(2)将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合渗透到实践教学内容中讲授。(3)对于重点或难点教学内容,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要让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或写课程论文,以理解和消化所学的内容。(4)通过课内外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空间,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为原则和目的,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组织培养岗位能力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建议确定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可按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模块编排实践内容。单项技能与部分综合技能项目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兴趣自选外植体,自主设计培养基配方进行试验,开展学、研结合的实训活动。

  实践教学采取动态教学管理的模式按照“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形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的反复强化训练,而且要做到全程跟踪,实行动态的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要做到“五结合”(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实践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融合式,即把理论课中可操作的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学做结合;把专业技能训练融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践中掌握技能的同时,对做法产生疑问和探究心理,以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反复式,即让学生接触实践,带着问题学教材,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然后再通过实践去找书本学习和总结,学生在反复多次的实践中使理论水平与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2)教学、生产及科研相结合是学习组织培养知识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生产科研活动,反过来又会促进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学有所用,使学习实践更加主动和更有目的性。(3)课内外相结合是充分发掘教学空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课堂内的正常实践教学远远不能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知识可学,有事可做。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个性化培养,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培养,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4)校内外相结合是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到位的重要举措。校内培养主要侧重基本功和单项技能的培养,校外顶岗实习则侧重综合技能的培养,两者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技能,使实践水平有质的飞跃,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5)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步提高。企业岗位不但要求有相应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求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素质教育寓于其中,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比单纯说教的效果好得多。

  建立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大,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与考核办法,采取口试、操作技能比赛、辩论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达到以考促训的效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该课程的主要技术。

  坚持实践教学重于理论教学的原则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重,压缩、删减、整合理论内容,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反复训练,从而促使学生的技能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形成教学、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既可以用于教学,又可以服务于生产和开展科研活动,可以结合地方特点开展相关植物的快繁与脱毒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或积极争取省、市(厅)级有关植物组织培养课题进行立项研究,走出一条教学带动科研、教学服务生产、科研促进教学、生产充实教学之路,形成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课程特色。

  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尽量减少重复性、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多增加生产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践教学内容的项目确定为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基本模块。另外,实践教学内容吸收采纳最新科研进展和先进实用技术作为实训内容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中去。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安排如下:(1)基本技能:培养基的制备;教学时数6学时。(2)单项技能:器官培养技能;教学时数14学时。(3)综合技能:果树、蔬菜、经济类组织培养;教学学时20学时。

  实践教学方法(1)按照认知规律和技能掌握的难易程度,按照先基本技能,再单项技能,最后综合技能的先后顺序分层次、分阶段地逐级训练,做到循序渐进。(2)实行“小班制”实践教学模式,对全班学生分组实训单人操作,实施个体化训练和分层次训练。确保每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以便教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实训实践,这样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和提高。(3)学生可自主确定试验方案,自行设计,自己动手操作,直至成功。实践训练期间发现问题要先让学生自我分析与讨论,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果解决不了再请教师提供指导性意见,直到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4)在实践教学中实现“以考促训,以赛促练”,使课程考核成为提高技能的催化剂,成为促进技能培养的有效过程和手段。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为核心,涵盖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休闲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的现代种植专业群。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园艺技术专业是第一批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精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拥有省级教师认证培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省级教学团队。休闲农业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农业生物技术专业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专业群现有在校学生1479名。

  对接粮油、果蔬、花木和休闲农业四大千亿产业,直面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三农”热点,按照“植物生理、土壤肥料、病害虫害”等基础知识相通、“绿色防控、土壤耕作、智能控制”等专业技术相近、“肥料配方员、种子繁育员、生产技g员、植物保护员、园林绿化员”等农业生产一线岗位相关的原则,建立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核心,涵盖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休闲农业、农业生物技术及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的现代种植专业群。

  2.1 主要任务 建成“基础共享+核心分立+拓展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拓展技能”能力递进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按照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标准开发建设3门专业共享优质核心课程、18门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和4门拓展课程,开发国际化课程4门;依托湖南农业职教云平台搭建能学能教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六库三频道”数字化教学资源。

  2.2.1 系统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整合专业群内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基于岗位实践能力、特色鲜明、持续更新的现代种植“人文素质+专业共享+专业特色+专业拓展+顶岗实习”的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共享课程分为核心共享和基础共享。核心共享课程主要有植物保护技术、现代耕作技术、种苗生产技术。基础共享主要有植物与植物生理、植物生产环境、农业昆虫、植物病理。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公共英语、计算机基础、应用数学、基础化学、普通话、就业与创业等。专业拓展课程主要有生物有机肥生产与经营、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种子质量跟踪与溯源、种子生产智能化管理、粮油生产远程诊断、粮油生产智能化管理、生态园区规划设计、苗木生产智能化管理、休闲观光电子商务、特色生产智能化管理等。专业特色课程主要有耕地治理与修复、土壤改良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农业微生物工程、种子营销与贸易、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技术、种子生产技术、粮油产品质量检测、粮油产品安全检测、绿色粮油生产技术、绿色粮油认证管理、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园艺标准园经营管理、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绿色水果生产技术、苗圃经营管理、园林植物造型技术、树木栽培与养护、花卉生产技术、休闲农场经营管理、休闲项目策划、农耕与节庆文化、植物特色生产技术等。现代种植技术岗位主要有土壤培肥、种子生产、粮油生产、果蔬生产、花木生产、特色生产等。

  2.2.2 根据岗位实践能力形成规律,校企共建“能力递进”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学生认知和职业技能成长规律,按照“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专项技能+拓展技能”的逻辑线索,整合种植业岗位基本要求及综合技能要求,引入国家高级植保员、农业技术指导员等职业标准,校企共建“能力递进”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基本素质训练包括军事训练、体能训练、英语口语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礼仪训练、人际交往训练、计算机操作训练、数学应用能力训练、公文写作训练等。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农药剂型及配置、病虫草害防控、种植模式设计、耕作措施选配、种苗快速扩繁、植物识别、植物生理指标测定、昆虫鉴别、植物病理分析、土壤分析、肥料配方等。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原种生产、大田用种生产、杂交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贮藏等。园艺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园艺标准园规划、果蔬安全生产、嫁接换种技艺、整形修剪技艺、商品化处理等。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绿色食品认证、绿色粮油生产、产地环境检测、农产品安全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秸秆腐热面扩繁、土壤养分检测、测土配方、土壤重金属检测、生物有机肥生产等。园林技术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种苗繁育、植物配置、植物造景、树木移植、植物养护等。休闲农业专业专项技能训练包括休闲园种植规划、观赏植物生产、特色生产规划、节庆创意设计、室内植物养护等。拓展技能训练包括家庭农场创业实践、农产品网络营销创业实践、新技术推广实践、智能化生产管理、质量跟踪与溯源、新媒体营销实践、休闲园管理实践等。

  2.2.3 按照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以高产安全栽培、农艺农机结合、绿色环保、新品种、新技术为引领,融入最新种植行业技术规程、职业标准,按照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建设标准要求,校企共同开发《植物保护技术》《现代耕作技术》和《种苗生产技术》3门共享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种子生产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种子营销与贸易》《绿色水果生产技术》《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花卉生产技术》《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造型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耕地治理与修复》《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绿色粮油生产技术》《粮油产品安全检测》《植物特色生产技术》《休闲项目策划》和《休闲农场经营管理》18门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其中建成省级名师空间课堂课程4门,主编部级规划教材2本。响应“走出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开发《专业英语》《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和《新媒体营销》4门拓展能力课程。

  2.2.4 教学资源库建设及学习方式创新 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组织建构逻辑,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解构与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对素材按照“颗粒―微课―专题或项目―学历或培训”的架构进行重构与集成。面向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种植业爱好者,搭建能学辅教的“六库三频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以专业标准库、职业信息库、专业素材库、测评试题库为建设元件,根据培养、培训的不同要求,集成课程资源库和培训资源库。借助湖南农业职业教育云平台和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开辟学历教育、社会培训、种植窍门三个频道,以网络课堂、空间慕课等形式呈现。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全部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线上与线下结合,系统自动对注册用户完成过程评价,教学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全过程评价转变。

  2.2.5 国际培训课程开发 引进国际种子检验、美国有机农业标准,与隆平高科、泰谷生物合作,重点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籼型杂交水稻三系亲本基础种子生产技术》《籼型杂交水稻两系亲本原种生产技术》《杂交水稻生产技术》《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4门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实施双语教学。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技发展观,以水产品为主产乡镇为重点,以推广优良品种、主推技术和科技培训为关键,以市场为导向,走公司+基地+农户+工厂“产业发展之路,辐射带动我县水产品大发展,为我县农村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

  本项目到2010年底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工厂”的产业化种植模式,在我县六十铺、五十铺、红星、慎城、黄桥、迪沟等20个乡镇,建成平均亩产菱角750公斤高产示范区10万亩,在六十铺建成一个年产4万吨优质菱角淀粉加工厂,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产值1.3亿元,创利税2500万元。

  (一)*年完成种植面积1万亩,基中菱角良种生产基地1000亩;2009年完成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菱角良种生产基地2000亩;2010年完成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菱角良种生产基地4000亩。(任务分配见附表)

  (一)本项目由*县种子公司负责实施,在全县20个乡镇建立10万亩优质菱角原料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在六十铺镇建立一个年产4万吨优质菱角淀粉加工厂。

  (二)以加工厂为龙头,统一提供优质菱角种,并与各乡镇广大种植户签订种植合同,保证按市场统一收购。种植户采收的菱角送往加工厂进行分栏和加工。

  (三)县科技专家组负责对全县广大种植户进行高产栽培、菱角病虫害防治、菱角深加工等技术培训工作,每年行政村培养2—3名农民技术员。(技术资料另印发)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县里成立了部级“星火计划”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崔黎任组长,副县长曹伟和副县长张华久任副组长,县政办、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农委、水务局、民政局、工商局、农行、信用联社及慎城、六十铺等乡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王雪梅兼任,蔡庆保、刘士标同志任副主任(另发文)。领导小组根据项目实施的进度,进行统一部署,负责全县项目组织和领导工作,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技术专家组由农村研究员王林坤为首席专家,选聘我县高中级农业专家为成员,技术专家组在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全面负责项目技术实施方案,各项技术管理措施落实,农村技术培训和督察指导等工作。

  (二)多渠道进行项目资金的筹措。本项目投资主体为菱角生产基地建设和优质菱角淀粉加工厂的建设,要想方设法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筹措资金。县政府将根据县财政状况适当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项目启动和奖励;*县种子公司和各种植乡镇自筹一部分资金用于生产基地建设和加工厂的建设;县科技局、农委、发改委、农行等部门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协调项目贷款工作,确保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引进良种,推广应用适用先进技术。本项目重点引种的是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淀粉含量高的浙江大白菱,并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和布局,积极推广高产菱角种植,菱角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确保广大菱角种植增产、增收。

  (四)加强技术培训力度。技术专家组结合乡镇实际,广泛深入地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广大菱角种植户的科技素质,每年培训人数达5000人次以上,发放技术资料不低于1万份。一方面利用冬闲时间结合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加强对农民技术培训,另一方面在菱角生产关键时刻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

  (五)加强项目督促,签订种植回收合同。项目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对项目区进行阶段性检查,年底进行检查,并邀请国家、省、市项目主管部门来我县进行项目检查和验收工作。项目实施单位与广大菱角种植户分别签订菱角种植回收全同,保证产品回收,解决农户后顾之忧。(合同书另发)

  建设现代农林实训基地是全方位培训掌握农林生产市场化、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操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是为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场所,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具有重大意义[1]。该实训基地的建成,是永定县职业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社会贡献份额将起到极大的示范辐射作用。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种养等农林实训基地位于永定县仙师乡务田村葛布段,距永定县城12.0 km,距仙师乡2 km。地理坐标东经116°25′~117°05′,北纬24°23′~25°05′。基地总面积23.33 hm2。

  项目区属于低山山地,海拔175~340 m,相对高差165 m,区内大部分山地的坡度在25°以下,地势较平缓,仅局部山地坡度在30°左右,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境内属永定河水系。

  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不酷热,冬短而不严寒,干湿季节明显,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20.1 ℃,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平均霜期10 d,年降雨量1 400~1 800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742.8 h,适宜植物生长。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目前经采伐已演变为次生针叶林、竹林、灌丛,有部分林地人工栽植了经济林,但已失管进入衰退期。

  永定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4.95亿元,全社会从业人员29.45万人,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8亿元。仙师乡位于永定县西南部,东与金砂、城郊乡相接,南与广东大埔县长治乡相连,西与峰市镇、洪山乡毗邻,北与上杭县稔田镇接壤,面积146 km2。乡政府驻地仙师村,距县城14 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164个村民小组,有66个自然村,其中有15个革命基点村。全乡有人口2万人,均属汉族,讲客家方言。境内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省道贯通全县,集镇主道及村主道已实现路面硬化,促进了大小交通的接轨,交通便利,通讯发达。

  作业区设计总面积23.33 hm2,均为林业用地。林业用地面积中,疏林地面积5.73 hm2,占24.6%;竹林地面积2.27 hm2,占9.7%;林分面积15.33 hm2,占65.7%。林地立地条件较好。疏林地、林分树种以马尾松为主,树种单一,树种结构不合理,且林分质量较差,林地生产力较低,现有植被与实训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有必要对其实训基地工程要求进行设计,提高基地工程作业质量,以改善实训基地环境,提升学校形象。

  一是现有校内实训基地的缺乏,不能完全满足全校职专学生学习的需求。二是扩建后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做出贡献[2]。三是学校绿化美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校环境育人的基础。四是随着当前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人事改革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综合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者兼顾的压力日渐增大;办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瓶颈制约开始显现等,校园建设对学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是学校后山的林业使用权属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永定县仙师中学所有。二是有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自然条件良好。该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毗邻龙湖,依山傍水,树木葱郁,境内生态环境和自然气候良好、地势平坦,土层肥厚、雨量充沛、水源充足,适合各类果树繁育,符合果林苗圃建设的立地条件。三是有县政府、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四是通过场地绿化、道路绿化、渠道绿化、生态林带等生态建设,将形成大面积的绿色植被,校园植被覆盖度达到85%以上,形成“校在园中、园在校中”的校园景观,实现校园“园林化”。五是为学校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又为永定县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加快永定县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六是为学校职专学生、全体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基地,为种植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种植、田间生产管理、苗木的病虫害防治等实践的平台,同时把环境教育、绿色教育、生态教育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一种绿色文明理念的渗透,提升学校管理品位,打造品质绿色学校,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福建省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和初中部学校,学校创建于1968年,学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面积占地5.53 hm2,后山林权使用面积35.33 hm2,校园建筑面积1.2万m2,目前在校生超过700人。自职校复办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更新日益加快,每个人都在不断“充电”接受教育,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目前,学校有种养殖专业学生508人,由于实训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一是学校后山35.33 hm2的林地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二是缺乏专业实训基地;三是学校运动场与后山的布局不合理;四是基地所在地的现有森林景观效果差,植被以低产低效经济林和残次林为主,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仍然存在林中林缘空地、地力衰退、山林的自身繁殖能力下降的现象。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森林保护,将学校后山建成休闲式林果园,为种养殖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实训基地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发展成人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农民做出贡献。

  基地建设要发挥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专业特色优势,以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技能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一流的设施设备为基础,以高质量的学生技能训练、公共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为中心,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以科学的管理运行模式为保证,建设成多功能、集公共性、示范性、服务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开展应用项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满足教学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当地的现代农业行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服务。

  一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原则;二是真实性原则;三是超前性原则;四是开放性原则;五是通用性原则;六是开发性原则。

  永定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种养等农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设计范围包括永定县仙师乡务田村2006年二类调查林业基本图35林班7大班2、3、8、9小班,35林班8大班1小班,面积23.33 hm2。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圃五园”,“一区”:原生植被保育区,学校后山中上部林地,面积13.13 hm2。“一圃”:农业实训植物资源圃,面积2.47 hm2。“五园”:①竹园:以小径竹为主的竹园,面积2.47 hm2;②花椒园:种植花椒,面积0.4 hm2;③果园:种植柚子、枇杷、桃、李、杨梅等果树,面积1.67 hm2;④油茶园:种植油茶,面积3.07 hm2;⑤樱花园:种植樱花、碧桃等,面积0.13 hm2。

  种养等农业实训基地总面积23.33 hm2,总体布局为“一区一圃五园”。设计内容与规模详见表1。

  4.5.1 原生植被保育区。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上部,面积13.13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5,生长良好,林相单一较整齐。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②设计思路:调整树种结构。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原生植被进行劈草、施肥;林中空地选择彩叶树种进行补植。改造成为有季相变化的针阔混交林[3-4]。③主要技术要点: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原生植被进行劈草、施肥;林中空地选择枫香、山乌桕、黄花槐、三角梅等彩叶树种进行补植。枫香、山乌桕、黄花槐株数各占1/3,株间混交,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零星补植,平均补植450株/hm2;三角梅点缀75株/hm2。

  4.5.2 农业实训植物资源圃。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下部,面积2.4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局部散生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部分Ⅰ、Ⅱ类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引进和丰富学校本部现有园林植物资源圃(0.67 hm2)的植物种类,合理布局,科学分类和挂牌,建成园林实训植物资源圃,以满足园林植物识别的需要,同时为科研生产提供一定的种质资源。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香樟、南方红豆杉、苦楝、山杜英、乳源木莲、紫薇、深山含笑、桂花、银杏、罗汉松等花木,各占10%,块状混交,大苗移植平均300 株/hm2。

  4.5.3 竹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右侧下部,面积2.47 hm2。原生植被为人工苦笋竹,为笋竹两用林地,平均3 000株/hm2,生长良好。以Ⅰ、Ⅱ类地为主,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深入竹林使人处于竹林内部所感受到的景观形象,其中大体量竹子的存在是形成理想的林内景观的基础。林内景观的经典形式是古典园林中的“竹里通幽”。竹林中搭一茅屋,养心畅情,“独坐幽览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即为竹里通幽的理想模式,体现竹文化、展现竹园林艺术。③技术要点:在保留原生植被条件下,对小径竹林进行劈草、施肥。通过景观设计,体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依托巧妙的植物配置手法,合理的植物造景。

  4.5.4 花椒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山凹下部,面积0.4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和人工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Ⅰ、Ⅱ类地为主,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花椒树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宜于梯田地、边隙地、荒地、果园四周等栽植。科学栽植花椒树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围绕城乡火锅市场,立足农村产业现状,打造实训基地绿色、有机、无公害精品花椒园。通过种植示范,学生体验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③主要技术要点:花椒树移栽,冬春皆可。连片种植的田块,移栽前1个月必须按行距2.5 m、株距2 m的规格打好穴。穴的规格为30 cm×30 cm×30 cm,栽植密度10 005株/hm2。无论是冬天移栽还是春天移栽,移栽时都必须灌足水,四面压实。

  4.5.5 果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中下部,面积1.6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局部散生杂竹,为用材林地,郁闭度0.2~0.3,生长一般,林相单一,景观效果差。局部地块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以Ⅲ类地为主,部分Ⅰ、Ⅱ类地,立地条件相对较好。②设计思路:要突出特色的果树品种和果园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分片规划,种植不同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果树,设置赏花区、观果区、体验区等。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柚子、枇杷、桃、李、杨梅等果树品种,栽植小区每种各0.33 hm2,栽植密度600株/hm2。设计道路排灌系统,包装场和建筑物的设置以及防护林的营造。

  4.5.6 油茶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左侧全坡,面积3.07 hm2。原生植被为天然马尾松,为低郁闭度或疏林、林中空地,景观效果差。以Ⅲ类地为主。②设计思路:要突出特色的油茶品种和油茶园环境,满足学生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充分展示茶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通过种植示范,学生体验创业,促进就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③主要技术要点:选用福州地区选育的省审定优良无性系(闽43、闽48、闽60)良种,培育壮苗。提早1个月整好造林地,林地坡度大于10°时,最好按等高线开挖水平带,以利于水土保持。为保证早实丰产一定要适当密植,栽植密度1 650株/hm2。施足基肥,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时栽植,及时抚育,加强保护和病虫害防治。

  4.5.7 樱花园。①现状:位于实训基地入口,面积0.13 hm2。山脚路边空地,立地条件较好。②设计思路:通过樱花园建设,改善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推动学校打造兼具生态性、景观性、标志性的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学校的园林绿化事业烙下一个源于乡土、融于乡土的特色印章。③主要技术要点:选择樱花、碧桃品种,各占50%,块状配置,栽植密度600株/hm2。

  (1)项目区具备项目建设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林地使用条件;学校位于永定县仙师乡葛布段,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面积占地5.53 hm2,后山林权使用面积35.33 hm2,学校种养专业学生508人,由于实训规模的限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加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对周边环境绿化、美化能起示范与推广作用,促进种植职业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种养专业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提供实训条件。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2)项目建设注重生态优先与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做到绿化、美化与香化相结合,同时提高了风景旅游资源的价值,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实训基地及学校周边环境金年会app,为种养殖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服务“三农”,为建设新农村、培训新型农民做出贡献。建议进一步探索农林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将成果运用到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5]。

  (3)项目总投资428.1万元。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一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其效益很大部分是间接的、无形的、无价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

  (4)设计方案对实训基地工程建设的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加以明确的阐述,提出了“一区一圃五园”总体布局和技术措施,并对项目投资及效益等进行了科学的概算与评价,必将对实训基地工程建设将起指导作用,作业设计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6]。因此,建议严格按设计施工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建设成效。

  [1] 陈晖,李国春.农业类高职学院创办实训基地的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6):286-288.

  [2] 张盛钟.汀江流域森林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1):51-53,66.

  [3] 卢春英,郑建英,张盛钟.龙岩市重点生态区域提升封山育林措施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6):71-74.

  县辖16个乡镇,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9万人,占总人口81.3%;农村劳动力8.7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1.7%;劳动力年龄内的人口8.06万,占农村劳动力92.3%。农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5.26%,小学文化程度占34.2%,初中文化程度占31.3%,高中文化程度占14.9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2.2%大专及以上1.98%。农村劳动力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不足1%。我县农村家庭收入的40%以上来自外出务工收入。这次农村劳动力的调研,发现我县农业农村劳动力形势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年轻有知识的人才大部分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年、妇女;二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劳动力队伍老龄化,中青年劳动力严重短缺,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三是劳动力层级结构不尽合理,初级劳动力多,中高级劳动力少,普通技能型劳动力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少。四是劳动力掌握的技术比较单一,专业深度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种植养殖劳动力多,营销劳动力少。

  种植业:全县耕地总面积17.3万亩,占国土面积5.25%,其中水田总面积12.3万亩,旱地总面积5.1万亩,主要农作物类型主要是水稻、脐橙、蔬菜和茶叶。2012年度,全县水稻播种面积11.03万亩(早稻3976亩、中稻100011亩、晚稻6302亩)产量4.69万吨;脐橙种植面积6.8万亩,产量69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约3974亩,产量吨;茶叶种植面积2.3万亩,产量477吨。

  水产养殖业:全县池塘、库叉等水域面积7.2万亩,目前已利用养殖面积达3.6万亩,其中池塘0.6亩,水库3万亩,主要有网箱、围栏及池塘等养殖方式,以养殖美国斑点叉尾鮰鱼和草鱼等四大家鱼为主。2012年度全县水产品总产量1.14万吨,其中养殖1.04万吨,捕捞0.98万吨。

  畜禽养殖业:全县生猪生产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目前生猪养殖户达389户,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户达41户,出栏万头以上规模户2户。2012年,全县共出栏生猪8.5万余头。耕牛以农户散养为主,目前占比重较大,全县存栏耕牛3万余头;肉牛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县长龙万丈畜牧业有限公司等肉牛养殖场一批规模肉牛养殖场不断涌现,2012年度出栏肉牛共计9千余头。

  1、大多数农民希望参加短期技术培训。农民愿意参加短期培训,愿意参加一事一训,部分农民希望通过3至4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面对面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

  2、对服务性人员需求最大。从服务性人员看,对涉农服务人员培训占45%;农机服务人员占24%。其它占31%。

  “突出四大基地”建设:一是刺葡萄酿酒原料基地建设。以君子谷公司为龙头,协助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2013年建刺葡萄种苗繁育基地20亩,种植面积新增500亩;并协助公司制订刺葡萄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实行规范化种植。

  二是优质稻基地建设。以新世野公司为龙头,协助公司以、聂都、金坑为重点抓好1000亩核心示范区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并在关田、、文英等中稻地区建设1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指导公司生产基地采取集成技术,开展绿色认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开展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服务。

  三是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完善、长龙等乡镇100亩以上标准化设施商品蔬菜示范基地;争取上级增加蔬菜生产投入,在、、长龙等乡镇建设500亩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指导蔬菜规模种植户开展标准化种植,提高蔬菜种植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四是特种养殖基地建设。根据陡水湖总体利用规划,充分利用我县陡水湖丰富的大水面资源,指导特种水产养殖户,开展科学管理、绿色健康养殖,组建渔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养、管、捕、销”等产业链,做大做强我县渔产品品牌;支持长飞生态农业园建设,为君子谷等特种种养搞好技术服务,支持鼓励农户发展甲鱼、棘胸蛙、鳝鱼、兔、小尾寒羊等特种养殖100亩(10万只)以上。

  “强化八项工作”。一是新技术示范推广。结合高产创建、现代种业、测土施肥、统防统治等粮食增产十大行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测土施肥、氮磷钾配合施肥达到100%,高产创建面积1万亩以上,不发生重大种子质量事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二是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抓好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指导农户科学种养、疫病防控,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体系建设,特别是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建设,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四是抓好争资争项,抓好“若干意见”项目对接工作,力争章江源草场资源开发、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农业有害生物区域站建设、水产防疫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水稻高产创建、现代种业、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体系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建设,以及野生刺葡萄产业化、高山梯田有机大米开发等十二个项目列入上级财政支持。五是继续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配齐人员、加强培训、保障经费、完善设施、统一办公、规范管理等措施,提高农业服务水平和效益。六是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是加强以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新建沼气池1000只。七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作力度,全年农业科技培训达到1万人次,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达到1250人,科技入户达1000户以上。八是加强农村村级经济、农民合作组织的指导管理,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特别是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开展探索试点,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升级发展壮大积累经验。

  蔬菜园艺工100人;花卉园艺工50人;果桑茶园艺工10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100人;水产养殖技术员5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农机维修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00人;农村经纪人100人;乡村旅游服务员200人。

  (二)农业技术专业培训500人,其中:长龙镇南田村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种植技术培训150人;乡古亭村花卉苗木种植技术培训100人;乡赤水村有机稻种植技术培训100人;麟潭乡两杰村野生刺葡萄种植技术培训150人。

  我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有三个,分别是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6人,其中有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6人,场所总面积700平方米,教室4间,教学主要设施设备有电脑6台,投影仪2台,复印机2台,数码相机1台,年培训能力达到千人以上;县委党校:专职教师10人,兼职教师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4人,场所总面积1万平方米,教室6间,住宿能力60床位,教学主要设施设备有电脑30台,投影仪4台,年培训能力达到1200人;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专职教师130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36人,场所总面积6800平方米,教室6间,住宿能力200床位,年培训能力达到1000人次以上。

  2013年我县阳光工程培训总体思路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推动支持农业创业培训,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1、继续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和优势,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使受培训的农民工熟练掌握所学技能。

网站首页 | 关于安博体育| 新闻中心| 产品展示| 留言板| 咖啡常识| 联系安博体育|
Copyright © 2012-2024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 鄂ICP备18006398号